|
4月19日,由福建省科协、教育厅、科技厅、生态环境厅、关工委和厦门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36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成绩揭晓,我校“小科学家们”在本次比赛中再创佳绩,共有5个项目斩获省级大奖。
在这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赖泽坤同学研究的项目《基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的花蛤苗种计数方案》格外引人注目。这个项目除了获得省一等奖外,还获得“卢嘉锡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和“贤銮科学教育基金专项奖”。该项目构建了一个人工智能识别花蛤苗并计数的模型,通过设计标准化的拍照装置,实现标准化采集花蛤苗的图像,提高图像识别的精确度。与此同时,它还能够提高统计花蛤苗数量的效率与准确度,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花蛤苗产业做出贡献,符合生产实践的需要,极具科学性和实用性。赛后,赖泽坤参加了主办方举办的“与院士面对面”活动,并代表获奖选手接受中国新闻网记者的采访,他说:“我对发现问题、科学研究的过程非常感兴趣。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科学家,以后想往生命科学的方向努力。”
赖泽坤同学是我校高二(7)班的学生。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他侃侃而谈:“在研究过程中,我一直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对新知的好奇。日常学习中,我的父母并没有给我很大的学习压力,而是更多鼓励支持我拓宽见识、进行科学实践和学习,重视培养综合素质。这些都有利于推动我实现成为科学家的梦想。我也有陷入困境、心情低落的时候,我的指导老师王钊常开导并鼓励我,使我坚定自己的信心和理想,王老师常牺牲休息时间和我一起探讨问题,改进和完善项目中的不足。此次参赛,我从各位指导老师身上学到了对科学的信仰和精益求精的执着。”
除了赖泽坤同学的项目外,获奖选手张东航、何君豪、王致远、 李岢烨、冯欣宇、梅若开同学也分别在环境科学与工程、植物学、工程学等领域崭露头角,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
本次我校在第36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取得的成果,集中反映了学校志远校本课程体系对学生科研素养的提升,深刻体现了我校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就,也深入诠释了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的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