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好雨知时节-----忆我心目中的韩老师((73届校友翁乾梓)

 二维码 212
发表时间:2013-01-16 15:29

   韩老师是我们学校语文老师,郭老师下放后他接任,当过我们初中班主任。我对韩老师深刻印象不是他当班主任,而是从他教的《触讋说赵太后》(见注解)这篇语文的几堂课开始。

   《触讋说赵太后》在初中时都读过,相信大家一定有印象,只是印象深浅而已,但我还依然清晰记得课文的大意。由于我个人偏爱不妨抄摘如下: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忙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才能派援兵。”

   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被激怒公开对左右近臣说:“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我当用口水唾他的脸!”

   左师触讋想求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他。触讋做出快步走的姿势,却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到了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脚有毛病,不能快走,很久没来看您了。我私下原谅自己呢。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

   太后说:“我全靠坐辇走动。”

   触讋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

   触讋说:“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比较舒适了。”

   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我年龄最小的儿子舒祺,不成材;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增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准许。”

   太后说:“可以。他年龄多大了?”

   触讋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

   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

   触讋说:“比妇女还更疼爱。”

   太后笑着说:“应该我们女的更疼爱。”

   触讋回答说:“我私下暗想,您疼爱女儿燕后超过了疼爱长安君。”

   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程度。”

   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摸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心里挂念不舍得。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祈祷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

   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一直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

   赵太后说:“没有。”

   触讋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他们的后人还有在的吗?”

   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

   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但占有的珍宝却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不如疼爱燕后。”

   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

   这篇文章韩老师在课堂上,把赵太后“爱心” 、“担心”、 “宽心”、“ 偏心”、“决心” 绘声绘色说开;把触讋“耐心”、“细心”、 “苦心”、“忠心”娓娓动听道来,再从赵太后的“怒气”、 “消气”、 “客气”、“平心静气”不同层次转变铺垫交代的清清楚楚,井井有条,讲得非常精彩生动。再加上韩老师说文解字的深厚造诣和斯文博学的修养,我听的如醉如痴。课文听明白了,其中深刻的安身立命,为人做事的道理,似乎也有了蒙蒙胧胧的领悟,对韩老师尊重、崇拜之情也油然而生。

 至今我都认为韩老师的这几节课,不是针对初中学生的授课,而是一堂古文文学欣赏精析课,在我眼里它完全胜过当今的易中天和于丹。

   自那时起我就喜欢听韩老师上课,同时,不知不觉也喜欢上了语文,语文进步不小。

   记得初中毕业考试前,韩老师对我说:“你明天不要参加语文考试了”。“ 不要参加语文考试?”我没弄明白反问道。“是的,你语文免考!”韩老师微笑着小声地对我说。这是我中学时代最值得荣耀的一件事。

   恢复高考时,由于我兄弟三个都可以参加高考,我家老三又是病残(当年哮喘成疾),如果包括当时有一份比较好工作单位的我和l其他两个兄弟(老二老四)都考上了,我们家经济面临严重困难,所以我妈找我谈,让我放弃高考。但是上大学是我的梦想,不上大学可以,我想参加高考看看自己水平,过把高考瘾的想法,让我也凑热闹按当时高考语文题目写了一篇作文,约了想高考的男同学一起到韩老师宿舍,请老师指导批改。几天过后我随其他求教韩老师的同学到他宿舍,渴望看到老师经批改后的那篇作文。韩老师对其他同学一一作了讲解,大家起身要离开了,我慢吞吞地跟在同学后面,心里有点疑惑:老师忘了我的那篇作文吗?要迈出门口时,韩老师把我的那篇作文递给了我,说道:你作文没有什么好改的了,你一定能考上的!老师话语不重,但对我而言,就像一个重锤,给我内心深处留下一个长久的震动和无名的伤感。

   后来我无缘国内正规大学,这里期间还有一段阴差阳错啼笑皆非的故事不在此累述,我和韩老师交往还继续着。

   我记得八三年前后,老师正在编写字数达几十万字的《词海拾贝》(当时暂定书名),该书编写大纲已经征求了某出版社的意见。那时老师让我帮助抄写,一两个月左右我就会把工工整整抄写好的十几公分厚的稿件,整整齐齐地交给老师,从老师那里再拿到厚厚的草稿,这些草稿都是征求了国内知名行家修改后的底稿。每当这时老师都会说些鼓励的话,这样断断续续有坚持了一年多,后来可能因为我被工厂提拔到生产管理部门白天忙,晚上还要上夜大,可能工作学习太忙缘故罢,具体记得不十分清楚什么时候什么原因终止了抄写。

   后来听老师说这本《词海拾贝》,由于老师新家装修搬家匆忙混乱出错,误把它当作废纸张卖给了废品收购。每每谈起这事,老师就流露出无限的惋惜和百般的无奈。

我很怀念老师堆满书籍和资料的简陋宿舍,宿舍空气中弥漫着的特殊墨香;怀念那段夜色中烟台山榕树下,我们师生俩不时不时漫步谈论的时光;怀念纷扰的白昼淡去深夜里那份心灵的宁静,怀念抄写过程种种感悟和收获的愉悦。

   我和老师交往过程,经常麻烦老师做些事。记得八五年我读夜大日语毕业,我和老师交谈说到想找一个日语老师提升口语水平时,他约我去找他的朋友。我记得他朋友是当时福州晓有名气的日语专家,家住仓山煎包店旁的理发店的楼上,可惜的是那天拜访没有见到,后来由于什么原因现在已经忘了,以后就没有继续拜师了。还有一件事,那是97年的“厦门9·8投资洽谈会”,我代理日本的一个产品拿到“厦洽会”上展示,好象拜访老师时无意谈及此事,他立即很热情对我说:我女儿在厦门《商报》当记者,你到厦门后和她联系,争取给你报道宣传一下。我遵照老师吩咐做了,不久我们的产品真的在厦门《商报》上做了软性报道,效果不错。

   我从日本回来后,有空还偶尔抽空去看望老师。有一次我聊到在日本留学时,为了排遣孤独苦闷练习翻译了一本中篇小说,它是当时和我同龄的很有名气的通俗流行作家写的,但一直苦于自己文字功力不足,想请老师修改斧正润色,老师马上答应帮忙。后来因为我忙一直拖延到现在,都没有给老师看稿。那段时间里,偶尔也会从老师那里拿到他出版的书,或者他女儿出版的诗歌集。老师常笑着说:你有空把它翻译成日语,拿到日本出版。由于我才疏学浅,日语也只是半瓶墨水,再加上我对出书一无所知,所以一直没有去做。对于我不守信誉,老师从来不责怪,而是给予理解和包容。

   我不懂:现在写字用电脑比起当年抄写要快了;现在出门开车比起当年徒步要快了,现在联系人上网或打电话比起当年写信要快了……应该说生活的现代化会给我们节约下来很多时间,然而现实中我们却没有多出时间。每天在繁杂纷扰的怪圈中度过,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拜访韩老师家了。

   前不久我开车去仓山蒲顶邮局办事,刚好碰到老师,老师和我边谈边陪我办完事,我让老师坐上车,我也陪老师去办事。那天我一直陪老师,最后送老师回家,到福高校办工厂旁边的校门口,我们在那榕树下牵着手谈了很久,好象到午后的一点多。那感觉仿佛又回到当年的时光,看着当年墙边那棵年轻的榕树,现在已经长成挂满根须,周身斑驳的老树。感慨万千,叹须不已。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间一晃而过,今年教师节又到了,我想用这首诗送给我的良师益友------韩珍重老师,以此来表达我对他的敬意。并祝老师好人一生平安!

(注解:触龙:原作触讋。为“触龙言”之误,古人竖着书写而误为“讋”,据马王堆出土帛书改正,现中学语文课本中已经改成《触龙说赵太后》。附记:在国外时,我们常感慨:中国人是舒舒服服地过辛苦日子,外国人是辛辛苦苦地过舒服日子。对后辈祈盼,希望他们过什么样的日子?作为独生子女的各位同学,从《触龙说赵太后》中难道不能得到启迪和深思吗?)


文章分类: 我和我的福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