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提升福州市中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推进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贯通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课题研究。2024年10月25日,由福州教育研究院主办、福州高级中学承办的“福州市小学科学、中学生物跨学段贯通式专题教研活动”在我校初中部举行。来自福州市各区县(市)小学科学、中学生物专家、教研员、教师共500余人参会。我校党委书记骆志煌、校长陈霞、副校长黄巍盛情接待了与会领导嘉宾。
贯通培养 新尝试——现场观摩教学
本次教研活动由福州教育研究院高中教研员郑琳主持。活动的第一环节是现场观摩教学,小学科学、初中生物、高中生物围绕着“光合作用”这一主题,展示了不同学段的课堂教学。
福州麦顶小学程珊珊老师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植物的光合作用》。在这堂课上,程老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科学史的生动讲解、实验视频的精彩演示,以及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操作,全方位地揭示了光合作用的奥秘。通过设计系列问题串,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深入思考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和最终产物。这堂公开课不仅让学生们对光合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探索的大门。
福州第十六中学唐美琳老师的公开课《光合作用》以实验探究为主线,从实验视频引入,逐步引导学生利用BTB溶液测定二氧化碳含量,运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并用带火星的卫生香进行检验,让学生们初步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消耗和氧气的产生。唐老师的这堂课围绕实验探究的设计和实施,建构光合作用过程的大概念,培养学生们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福州高级中学黄巍老师的公开课《光合作用的原理》内容丰富、实践性强。黄老师指导学生利用自制的光谱仪观察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从而建立对光合作用的初步认识。紧接着,黄巍老师运用动画形式生动讲解光反应中电子传递的过程,展示了卡尔文循环的科学史探究过程,帮助学生构建起光合作用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概念框架,揭示了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拔尖创新促教研——评课互动论坛
观摩课后,福州市小学科学、中学生物跨学段贯通式专题教研活动的圆桌论坛热烈开启,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与探讨的平台。
本次论坛邀请了福州市麦顶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林兆星,福州第十六中学党委书记黄剑兴,福州高级中学正高级教师、福州市“林松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林松,福州教育研究院高中生物教研员郑琳,初中教研员林媛媛,小学科学教研员梁东红共同参加。
以小学科学教育为主题,林兆星校长指出,随着科技和观察方法的进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从亚里士多德时期的直观观察到现代实验科学,科学方法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知识的边界。科学探究永无止境,这也将鼓励孩子们持续探索未知。
福州第十六中学党委书记黄剑兴阐述,本次教研活动着重探讨了贯通式教育在生物学科中的应用,指出此举开创教育领域的先河,旨在加强不同学段之间的科学教育衔接。通过具体课题分析,研讨从小学到高中科学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及进阶性,强调探究式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福州高级中学的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林松指出教学资源整合和课程内容连续性、层次性的重要性。“物质、能量”是光合作用最底层的认知。从小学阶段的观察,到初中阶段的实验探究,再到高中阶段的生化反应,逐步实现对于光合作用认知的进阶。教育部门和教师携手合作,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确保课程内容系统连贯,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目标。
与会教师们表示,本次跨学段贯通式专题教研活动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了贯通式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跨学段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此次福州市中小学科学教育跨学段贯通式专题教研活动的成功举办,是不仅为福州市的科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也为探索和实践科学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提供了一个路径。
今年我校开启了小学、初中和高中12年制全学段贯通式培养的新机制,依托福州高级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高起点复办初中和新办小学。在本次教研活动的带领下,全体福高人将继续发扬“志当存高远”的校训和“团结、求实、 奋进”的校风等优良传统,努力实现培养有文化气质和社会责任的福高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中华民族育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挥基础教育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