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以潜心,研以致远。为落实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推动课堂教学创新与教师专业成长,3月10日下午,福州高级中学举行2024—2025学年市级教学开放周语文学科活动暨福州市高中语文见习期教师岗位培训活动。来自福高教育集团校的福州四十中和闽江学院附中、帮扶校南平高级中学、惠安荷山中学、福州十中,兄弟校骨干教师、福州市高中语文见习期教师以及我校语文组全体老师共同参与。福州教育研究院兰芳老师、陈悦老师、福州市初中语文研训中心组成员刘友能老师莅校指导。
本次语文学科公开周活动涵盖初一高一高二高三四个学段,五位教师立足学情、深研教材,呈现了五节风格各异、聚焦素养的精彩课例。
在初中部,林文斌老师开设《木兰诗》,课堂聚焦“英雄气概与女儿情怀——古诗人物形象分析与文化传承”,以情景剧编创为真实情境,设计三大梯度任务。通过课前任务单铺垫基础,课中插图联想、角色代入、多媒体资源等多维支架搭建思维路径,课后延伸“新时代木兰”人物创作,形成“文本细读——文化思辨——现实观照”的完整闭环。课堂将古典诗歌教学转化为动态的文化解码过程,使学生在语言建构与审美鉴赏中,实现传统文化精神与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度共鸣。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福州一中初中语文教研组长、福州市初中语文研训中心组成员刘友能老师对林文斌老师执教的《木兰诗》进行评课。刘老师指出,本节课以“剧本编创”为情境主线,通过“分析形象—安排场景—设计海报”三大任务层层推进,巧妙将课后习题化为情境教学。例如,"剧本研讨"环节以填空形式引导学生辩证概括木兰形象的双重性,"场景安排"则通过编导视角反推作者详略匠心,任务设计既贴合文本特质,又暗含逻辑关联,使课堂兼具趣味性与思辨性。刘友能老师总结,本节课以“文学形象解读—文化精神传承—时代价值重构”为脉络,既落实了诗歌教学的审美要求,又通过任务群推动核心素养落地,为古诗文教学提供了范例。
在高中部,我校江倩莹老师与集团校福州四十中李玲玲老师进行同课异构教学。
李玲玲老师开设《风雪刀剑严相逼,英雄末路归何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堂聚焦“风雪”和“刀剑”的双重意蕴,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解读经典,解析“自然风雪”在情节和人物上的作用;以多文本联读为抓手,感受“社会刀剑”之多样性,理解小说的主题并迁移延伸,巩固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江倩莹老师开设《“途”经风雪,“动”察人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一课,课堂以学生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困惑为教学切入点,结合文本分析"火"的作用和多重象征,引导学生理解林冲从"忍"到"狠"的性格变化原因,感受作者如何在情节发展中让人物形性格不断成长。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剖析文本,解读人物。借助AI辅助教学,拓展火意象的含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范云芳老师开设《生死抉择:困境中的精神突围——<屈原列传>和<苏武传>联读》,课程以《屈原列传》和《苏武传》为文本,聚焦两位历史人物在极端困境中的精神抉择,引导学生探讨生死、忠诚与信仰的深刻主题。教师通过情境再现、溯源探因、思辨识因、精神突围、观照现实这五个环节,启发学生思考屈原与苏武在生死抉择中的异同,体悟人物选择的艰辛,探究其精神内核,领悟人物生死抉择的必然性,进而理解人物超越生死后绽放的人性光辉。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辩证思考生死抉择的意义,理解选择背后的精神突围。课程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经典文本的理解,更激发了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深度思考。
唐衍老师开设《运用正反合思维,深化写作理性思考》高三写作指导课,课堂围绕“正反合”的“合向思维”思维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设置悬丝诊脉析病症、开方抓药治病症、固本培元验疗效等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近期高三考场中的作文习作问题,学习“条件限定法”“动态平衡法”“价值升华法”等逻辑思维方法,对习作语段进行升格修改。同时借助 AI 工具助力教学,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精准性。依托评价量表对作文进行修改升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福州教育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市学科带头人兰芳老师对李玲玲老师和江倩莹老师的课堂进行了点评。她充分肯定了李玲玲老师“细读‘风雪’,赏析妙用”“聚焦‘刀剑’,探反抗之因”“拓展延伸,巩固所学”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实现了“一课一得”,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她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导学案的合理应用和课堂检测度的完成情况。
兰芳老师对江倩莹老师授课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行点评。她指出本堂课依标施教,读写融通,从"火"的小切口展开,一步步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形象和环境作用,设置的问题能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带领学生深入探究"火"的象征含义。借助ai,实现文字的具象化,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在修改中感受文字表达的精准性。这是一堂重点突出,师生互动良好的课。
福州教育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市骨干教师陈悦老师对范云芳老师的课堂进行了点评她指出本课以“生死抉择”为主题,通过《屈原列传》与《苏武传》的联读,巧妙构建了“文本细读——历史溯源——文化思辨——现实映射”的四维课堂,教学设计富有深度和广度。课堂通过多媒体手段营造了沉浸式思辨空间,帮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深入理解屈原与苏武的精神内核。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人物心理、文化传承等多角度进行辩证思考,既提升了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又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福州教育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市骨干教师陈悦老师对唐衍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她指出本课设计紧扣“正反合”思维,按四个环节展开教学,环环相扣,课脉清晰,针对性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教学设计层次分明,从“悬丝诊脉”到“开方抓药”,再到“固本培元”,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逻辑清晰,思维训练扎实。AI工具的引入,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通过对比修改语段,提升了语言表达的精准性和文采。课堂活动丰富,学生参与度高,思维训练与写作实践紧密结合,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辩疑启智探赜义,琢玉传薪砺匠心。五节优质课例的匠心设计、专家高屋建瓴的精准点评、跨校教师的热烈研讨,无不彰显语文人对学科育人的坚守与创新。本次语文公开周教研岗培活动,是以语为舟、以文作楫的春日修行,既有“奇文共欣赏”的切磋琢磨,更见“疑义相与析”的智慧交融,既是教学智慧的碰撞场,更是教师成长的赋能站。
以研促教,以课为媒;携手同行,共赴山海。语文教研组将继续深耕课堂主阵地,以新课标为舵,以核心素养为帆,在“教”与“研”的双向奔赴中,助力学生思维进阶、精神成长,让核心素养的种子在诗意沃土中,绽放出灼灼芳华。